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21-01-21 瀏覽:786
——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施工紀實
當曙光剛剛照亮深圳這座城市的時候,項目工地上早已遍布那一抹“中建藍”。陣陣微風裹挾著剛澆筑完的混凝土特有的氣味襲來,轟隆隆的機器聲開啟了全新的一天。在南山醫院住院部20樓俯瞰工地現場,一墻之隔,工地外各式早餐店才剛冒起熱氣,工地里便一片繁忙、熱火朝天。“中建藍”穿梭忙碌、偉岸有力的身影,構成了一幅充滿力與美、奮斗與奉獻的生動畫面。
在這個受疫情影響的特別年份,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在疫情防控中“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強調“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作為深圳市重點民生工程,全體員工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場戰役中,平穩推進著醫院各項施工履約工作,將履約創效的信念沸騰在深圳經濟特區這片熱土上。
“目前二期一段塔樓結構已封頂,正在進行裝飾裝修施工,二期二段正在進行樁基施工。”項目負責人鐘文貴介紹。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分三期施工,一期國際診療中心已交付給院方投入使用,項目二期包含住院樓、醫技樓、行政樓等6棟新建建筑,三期為老住院樓改建工程。為了滿足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需要,醫院正加快推進感染樓的精裝修,根據施工計劃,2021年初,新的感染樓將啟用。2022年底,新住院大樓、醫技樓、行政教學樓將投入使用。
圖:項目全景圖
履約創效 誓要啃下硬骨頭
項目自2016年8月進場以來,項目部就面臨著建設工期緊、施工難度大諸多難題。11月13日打下第一根支護樁,2017年10月30日國際診療中心地下室施工完成,面對設計的變更和現場情況的變化,留給鋼結構的施工時間不足2個月,按照11層的結構高度來計算,就要求施工進度必須達到4天半一層。加之項目周邊環境復雜,周圍環繞居民小區,且對施工時間的要求很緊(每天僅12小時可以施工),項目生產履約遇上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面對一系列的挑戰,項目組成由總包、主體勞務、鋼結構、安裝各單位組成的協調小組,總結經驗、提出問題、討論方案,為了不耽誤討論當天的工程施工情況和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燭光晚會”也是稀疏平常。努力就會有回報,項目主體按照預定目標層層拔高,先后完成了國診結構提前封頂,國診順利竣工驗收,二期東南角地下結構封頂,二期大底板全面澆筑完成,直線加速器施工完成,主體全面封頂等重大節點,可謂是“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年初復工復產以來,項目部全體成員勇當“逆行者”,堅持防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為有效避免工友返程感染風險,項目部安排了“復工返崗專車”,跨越1000多公里,集中接回返崗工人,項目600多名工友順利返崗。此外,項目部參與政府部門和參建各方建立聯防聯控工作,科學動員各方參建單位集中投入到防“疫”生產當中,成為深圳市南山區今年首批復工的建設項目之一,項目并未因新冠疫情而耽誤工程進展。
2020年7月初,為助力深圳市防疫救治工作,南山區政府下達150天完成項目感染樓交付要求,原計劃于2021年5月22日竣工的感染樓必須于2021年初具備交付使用條件。
“平時家里百來平的房子15天完工都不容易,何況是6000余平米的體量。”感染樓區段施工負責人張杰說,感染樓區段建筑面積6813.55平方米,共設置36間隔離病房,采取“平疫結合”運行模式,平時為3人一間的病房,最多可容納108名患者,遇疫情可快速轉換,可同時留觀疑似患者約60人。
復工前,感染樓只完成了主體結構施工,砌體工程、室內裝修、安裝工程、外墻保溫及涂料、室外工程及配套工作均未開始。7月27日,感染樓開始砌體施工。隨后,機電、醫療、專項、精裝等30余家單位同時進場,近400人參建人員協同作戰、合力攻堅。“各單位同時進場給現場工序安排帶來不小難度,加上空間小、設備多、管線復雜問題,很多專業性問題還是頭一次遇到,”張杰眉頭緊鎖。“離年底交付的時間非常近了,我們要全力以赴,做好多套方案,保證年底成功‘亮相’。”張杰在感染樓區段交底會上發言時表示。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項目全體員工以“深圳速度”高效推進項目建設,連續3600個小時全力沖刺,經受住多工種多專業立體交叉作業的管理考驗,全過程安全生產零事故、疫情防控零感染,按照區黨委、政府部署的既定目標,1月19日如期達到交付使用條件,獲得了社會各界一致高度評價,為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應有的力量。
圖:感染樓實景圖
百日會戰 攻破全國首個“直加區”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4月2日,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來了一個號稱“放療核武器”“腫瘤君克星”的龐然大物——“MR-LINAC”直線加速器。這座世界第二臺、國內醫療規劃首臺、造價近1億元的直線加速器是新一代影像引導放療系統,代表著醫學放療領域的尖端技術。
如何使建筑墻體能抵擋高強度輻射?項目團隊花費了不少力氣。“為使墻體達到防輻射要求,放置直線加速器的建筑墻板均為大體積混凝土,”項目負責人鐘文貴說道,“項目團隊攻破了‘三座大山’。”
一是攀爬模板支撐架加固的“冰山”。“直線加速器施工區域的支撐體系鋼管扣件是特別定制的,立桿間距縮小至600mm。”項目的建造總監符志偉介紹說。另外,項目還在架體上使用工字鋼和木枋加固,雙重保障板支撐架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是翻越混凝土密實度控制的“高山”。施工前數月,項目便開始進行混凝土試配,累計完成了5次混凝土試配工作。“這個施工區的混凝土密實度為2350kg/m3,在滿足密度的要求下,我們試配出了有效降低水化熱、減少開裂的配合比例。”項目總工程師劉洪霖說道,“更難的是澆筑過程,因墻體澆筑高度達7.1米,需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產生離析。”經多方調研,項目最終采取了在墻體內設置混凝土澆筑導管的方案,雖增加了混凝土澆筑難度,但顯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三是跨過混凝土養護及防開裂的“火山”。完成了混凝土澆筑,還不是最后一步。為了滿足墻體后期養護工作,直線加速器施工區墻板內部不能采用冷卻循環水進行混凝土降溫。于是,項目團隊在墻體室內設置了養護用噴淋水管,室外采用掛棉氈加噴淋水管養護。“我們使用溫水對結構外部進行養護,為防止混凝土開裂,噴淋用水也是溫水。”項目負責人鐘文貴笑著說,“這不僅是個‘狠角色’,還是一位‘嬌小姐’。”
8月20日,經過不斷測試,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MR-Linac直線加速器機房交付后期使用。至此,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加速器區域施工順利完成。
圖:直加區實景圖
大數據賦能 打造“智慧醫院”
“項目重視程度高,工期緊,如何高效進行項目運轉,在實現基本目標的同時,怎么樣讓項目成本、進度、質量等多維度可控?”對于以上這些難點及疑問,項目在開工伊始就成立BIM專項小組,采用BIM技術與“智慧工地”系統的建設相結合,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科技化、綠色化”全周期智慧工地。
項目建設過程中提出“管理科學、技術先進、實施可行、過程可控、持續可用”的BIM總體方案。“充分利用BIM技術,實現南山醫院項目工程造價與投資控制目標化管理,實現工程招投標和建設項目合同流程化管理,實現工程造價、進度、質量、安全和疫情防控可溯化管理,實現工程建設檔案數字化管理,實現工程對外形象宣傳可視化管理,實現工程項目現場決策無紙化管理,應用數字化信息手段打造智慧醫院工程。”這是鐘文貴在項目BIM專題工作會議上的鄭重承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BIM模型信息不斷積累,為項目管理團隊打造了一個智能化“戰地指揮中心”。
圖:BIM技術相關展示
南山醫院改擴建項目作為深圳市重點民生工程,是深圳西部目前在施的最大公建類醫院項目,總投資約53億。華潤(深圳)有限公司代建,總建筑面積約59萬平方米。對落實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加快深圳城市建設、彌補區域公醫療資源短缺等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項目對于局集團積累智慧醫院項目建造經驗也具有重要價值。
項目負責人鐘文貴表示,項目建筑面積53.52萬平方米,建成后醫院床位數達到2500床,可開放至3000張,日診量可達12000人次,為深圳西部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綜合醫院,將極大緩解南山區居民看病難問題。
圖:項目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