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南方日報 信息提供日期:2020-12-11 瀏覽:1866
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興。今年是深圳第四個“人才日”,深圳舉辦了首屆“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向全球發出“深愛人才、圳等您來”的邀約。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剛建立時,全市只有兩名技術員:一名拖拉機維修員和一名獸醫。如今,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總數1.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
深圳人社事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過去四十年,深圳勞動力市場和社保制度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變化。近年來,深圳不斷深化和諧勞動關系機制改革,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建立起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而近年來全球奔涌而來的人才,是深圳持續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優化營商環境,營造愛才惜才的城市氛圍的鮮明寫照。
“精英天下”中高級人才招聘會。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放在了第一位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使命呼喚新擔當。12月4日,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孫福金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圍繞打造國際人才高地,需要從四個方面做好引才育才工作。同時強調人社事業改革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努力推進穩就業工作,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完善勞動關系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南方日報: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中央多次提出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深圳是如何部署工作?有哪些創新和突破?
孫福金:為了應對疫情對就業形勢產生的影響,我們強調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在大年初二,深圳市人社部門成立了工作專班,落實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為重點產業鏈企業快速解決用工需求2.2萬余人,并通過“市內跨園區、跨行業余缺調劑”等方式,迅速為保障市民菜籃子和醫療物資供應的企業補充用工4200余名。
隨后,分赴6個勞務輸出大省開展勞務對接,并用“點對點”的方式累計接回異地務工人員2.57萬人,有效緩解了疫情早期的“用工荒”,保障了深圳供應鏈、產業鏈穩定。
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迅速調整工作重心,強化就業政策供給。一方面“減負擔保企業”,迅速落實社保減負措施,截至10月底,已向全市企業減免社保費392.72億元,延繳社保費86.42億元。快速發放穩崗返還資金,累計向53.16萬戶次企業發放58.19億元,惠及員工1106萬人次,政策實施力度全省第一、全國領先。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預計全年完成培訓100萬人次。支持困難企業開展以工代訓,每家企業申請補貼資金上限為500萬元。
2019年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與人才智力展區。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另一方面,“穩就業保民生”,做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家優質企業提供超6萬個崗位,全市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已吸納8700名應屆畢業生就業,有力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快推進失業補助金發放。向19.06萬人發放失業補助金5.94億元。
特別是,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做好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事關大局。人社部門持續開展好對口廣西百色、河池勞務協作,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9.87萬人。落實好國務院扶貧辦下達的硬任務,運用大數據精準摸排了86萬名外省在深貧困勞動力,并將明確在深的47萬人納入全方位跟蹤服務范圍。
南方日報:和以往人來人往的辦事大廳相比,現在前來辦事的人員少了很多,這與人社部門政務服務改革密不可分。近年來,在政務服務方面給市民提供了哪些便利?
孫福金:辦事大廳是人社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務百姓的最前沿陣地。前幾年,大廳日均接待辦事群眾近4000人,現如今,日均接待人數下降到了690人左右。
這一改變得益于,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的政務服務智慧化建設,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全國率先推出“秒批”改革。現在,人社系統192個事項中,已經有45項實現秒批,162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我們推出的秒批、不見面審批等舉措,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疫情期間,比如辦理企業社保減免、失業金返還等等這一系列措施都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辦理,效果非常好。未來我們也將以“線下更便捷、線上更貫通”為目標,全力打造深圳人社“互聯網+政務服務”標桿。
南方日報: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其中把就業放在了第一位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圳將如何繼續做好“最大的民生”?
孫福金:做好穩就業工作是保證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既是建設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
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一是要堅持高質量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推動制定以培育新動能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就業質量高、就業容量大的產業行業優先發展。同時我們要促進靈活就業,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體系。
二是要促進突出創業帶動就業。優化創業擔保貸款辦法,充分發揮了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解決了初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此外還要發揮73家創業孵化基地示范引領作用,要繼續辦好“逐夢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三是要扶持好現有市場主體穩定就業能力,做好社保費減免延緩、援企穩崗資金返還,吸納就業企業和見習企業補貼發放、以工代訓等政策的落實。
四是要做好重點群體就業,主要是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的支持政策,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促進異地務工人員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幫扶,把穩就業與脫貧幫扶工作相結合。
五是要優化公共服務,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強化區間公共服務力量,提升公共就業服務的信息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技能培訓工作,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
六是要防風險,加強就業形勢的監測、研判,健全規模性失業風險應對機制,對重點群體進行實名制臺賬管理,要繼續做好失業補助金的發放工作,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南方日報:深圳市委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從企業在用人方面來看,深圳如何多維度打造國際人才高地?
孫福金:因人才而興的深圳,始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經濟特區建立40年,深圳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質量,營造優良人才發展環境,增強人才推動發展“原動力”。深圳市人才隊伍建設在總體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人才隊伍存在結構性不足,高精尖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及頂尖科研團隊較為緊缺;二是人才隊伍和人才環境的國際化程度不高,人才政策的開放性、有效性、精準度需進一步提升;三是高等院校、科研載體和育才平臺建設還有待加強。
總書記強調,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接下來,我們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堅持高端化引領,結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領域大力引進培育科技人才。
二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是不是人才?由企業說了算,進一步向用人主體下放人才認定權限。在激勵政策上,我們一直實施的“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今年開始實行的“境外高端及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補貼”,都受到了企業歡迎。
三是堅持國際化導向。我們提倡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說大力引進外國專家、留學人員,而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無國界的人才發展環境。要繼續辦好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賽,統籌做好博士后管理、留學回國人員引進創業等工作。
四是堅持服務產業發展,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推進技能提升行動政策措施落實,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大力推進第三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持續備戰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時代再次選擇了深圳,深圳必須有新的更大作為。人社部門是重要的民生部門,人社事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是我們工作的重心,需要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二是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完善勞動關系治理體系。深圳人社將持之以恒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圳人才公園上演無人機和燈光秀。圖為“深愛人才,圳等您來”標語展示。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