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住建頭條 信息提供日期:2020-01-19 瀏覽:1001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人才保障性住房項目(鳥瞰圖)
開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光明區2019年的重點改革項目
為解決當前
房源供應與住房需求不匹配等矛盾
結合深圳市住房保障
工作規劃、計劃
光明區住房和建設局主動作為
積極分析預判住房供需現狀
全力推進住房保障領域的改革創新
△科學城拆遷房項目效果圖。
目前改革已取得實效
2019年光明區開工籌集任務為6669套
實際完成開工籌集10247套,供應1922套
超額150%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指標
同比增長1.42倍
兩房及以上面積戶型占比超過80%
既保障了住房供給的“量”
又提升了住房供給的“質”
切實滿足了廣大市民
對于住房面積和居住品質的需求和期盼
亮點一
率先探索違建控停處置新路徑,推動全市首次實現六類十五種住房籌集渠道全覆蓋
光明區深入落實
深圳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
大力探索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路徑
針對當前全區公租房有富余
人才房、產業配套宿舍
近期有較大缺口的整體住房供應現狀
大力推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按照
“立足存量、把握增量、拓寬渠道”
總體思路
在房源“增量”上下功夫
著力破解住房籌集建設難題
▼▼▼
光明區采取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住房建設籌集方式,用足用好政府、市場各類主體。具體渠道包含招拍掛、城市更新、人才住房專營機構項目、工改保、違建控停處置等等。其中,為盤活利用閑置資源,光明以合水口、薯田埔控停違建作為試點,探索違建控停處置新路徑,在對處置后的住房類型、接收單位、現狀封頂或續建、建設模式、規劃調整、現狀平面設計等6個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出臺了全市首個控停違法統建樓處置試點工作方案,為全市處理此類問題開辟了新的路徑。項目改造完成后將提供住房3250多套,在充實光明區人才住房和保障房房源的同時,深圳市也將首次實現六類十五種建設渠道全覆蓋。
2019年以來,光明區立足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長遠目標,加快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力度,“十三五”以來,光明區已完成供應35.75萬平方米。其中,2019年完成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7宗共計22.61萬平方米,占全市2019年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用地計劃供應總量的約50%。四宗用地共計約23萬平方米納入大規模建房行動計劃,其中兩宗地為可售型人才房。
萬丈坡、塘家拆遷安置房項目是光明區“老大難”問題,于2011年開工建設,因土地整備延期等原因歷時10年仍未竣工,期間工程款糾紛、討薪信訪等問題突出,嚴重影響到中大、贛深高鐵等重大項目的推進。為徹底解決項目建設難題,區住建局主動作為、綜合施策,采取了提請暫扣資質證書、清出代建庫等多種鐵腕手段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加大項目推進力度。目前萬丈坡、塘家拆遷安置房項目已經完成竣工驗收,合計提供房源6683套,圓滿解決了困擾光明區建設發展近十年的難題。
亮點二
提高住房品質,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
“宜居”是民生幸福標桿的重要特質
光明區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
嚴把建筑設計、建造、驗收
以及公共配套等環節
在“提質”上下功夫
努力打造宜居生態城區
▼▼▼
依托國家生態示范城區和綠色建筑示范區背景,光明區堅持高水平建設,在保障房項目上全面推廣高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技術,實現公共住房的綠色低碳發展,同時積極試點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機制,建造居民滿意的安居工程。2019年以來推進了紅坳村拆遷安置房、宏發萬悅山配建保障房、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等項目應用高星級綠色建筑技術、BIM技術。
光明區堅持“保障房絕不能成低端房”的理念,高標準規劃,突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優化公共住房的規劃布局,按照“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的要求,不斷完善公共住房周邊的交通、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配套設施,同步建設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
在全市率先設立區級工程設計事務中心,作為全區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設計的技術支撐機構,已為10多個政府投資、社會投資項目提供新建、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方案可行性意見,優化了位置布局、戶型配比、平面布置等設計要素,大大提升了住房的設計品質。
在施工質量方面,光明區引入萬科等知名代建單位,使人才住房和保障房的建設質量有更好保障。在工程驗收上,建立“逐套驗收”機制,不放過任何存在問題的環節,杜絕“抽樣驗收”弊端,使每一套住房都成為讓居民滿意的放心工程。
亮點三
以科學城人才住房保障為重點,構建公平透明的住房分配體系
人才是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重要保障
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光明區把人才的住房保障
作為留人聚才的重要抓手
在“優住”上下功夫
讓外來人才找到“歸屬感”
今年以來,光明區積極響應市“1+3”文件精神,大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相繼出臺了《光明區人才住房配租管理辦法》《光明區產業配套宿舍管理辦法》《光明區安置房管理辦法》等3個管理辦法,優化住房保障管理,使得各類住房,尤其是人才住房的分配、管理都有章可循,逐步形成房源透明、管理有序、保障有力、重點突出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
▼▼▼
光明區通過實物配租和貨幣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對戶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進行保障。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向戶籍在冊輪候家庭供應房源1706套,為558戶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發放2331萬元廉租住房貨幣補貼,基本住房保障率接近100%,位居全市前列。
為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企業、機構和優秀人才,光明區研究制定了《光明區人才住房配租管理辦法》。該《辦法》將人才分為高層次人才、港澳臺及外籍人才、一般人才三類作為個人人才住房的分配對象。高層次人才的配租標準為60-200平米,其中杰出人才免租金租住,免租金期限累計不超過10年,國家級、地方級領軍人才及后備級人才免租金期限累計不超過5年,成長型人才按照基準租金的60%繳納租金。
為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港澳臺人才共同建設光明科學城,光明區在每年籌集的房源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人才住房面向在光明區工作或生活的港澳臺及外籍人才配租。同時,《辦法》對企事業單位人才住房配租實行定向配租,符合條件的存量企事業單位和新引進企事業單位均可申請。
為聚焦實體經濟發展,保障先進制造業一線產業職工等群體住房需求,光明區大力開展產業配套宿舍建設,專門面向產業職工等新市民群體配租,其中2019年新開工建設內衣基地宿舍項目約2500套。同時光明區積極將環衛工人、公交司機、燃氣送氣工、快遞員等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新市民群體納入住房保障范圍,讓每一個在光明區工作、為光明建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都找到“歸屬感”。
《光明區產業配套宿舍管理辦法》規定,產業配套宿舍的配租對象是產業職工,且一般是普通單身員工,不作學歷要求。目前已累計向華星光電、貝特瑞、星源材質、邁瑞科技等區重點企業以及蘭度生物、絢圖新材等高科技、高成長性企業,定向配租了5428套產業配套宿舍,絕共惠及約1.65萬人,極大緩解了企業住房緊張局面,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亮點四
打造智慧高效的住房管理體系,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模式
住房管理直接關乎宜居體驗
雖然是一項軟指標
實質上是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硬任務
光明區以智慧管理為切入點
在“增效”上下功夫
努力提升管理效能
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按照“能落盡落”的原則,光明區建設了全市首個“住建一張圖”,并將全部1萬多套在管保障房和約2.8萬套在建保障房全部納入“住建一張圖”平臺系統進行管理,滿足了住房管理的 “掛圖作戰”“一圖可知全局”和信息數據的可視化,進一步夯實了管理基礎,厘清了管理對象,豐富了監管手段。
依托“智慧光明”總體框架,開發建設了光明區“智慧安居平臺”,將分配和管理全面信息化,實現網上申請、審核、分配、入住“*********”服務,目前智慧安居系統開發已基本完成,當前已錄入房源10861套。此外,2019年3月在天匯城小區啟動了保障房智能化管理設備及服務項目并正式投入使用,通過智慧化手段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能,使住房保障成為全區社會保障體系中亮點和特色。
為避免住戶入住期間反復跑腿,光明區將水、電、氣、網等需要在多個營業網點才能辦完的業務集成在管理處進行統一辦理,縮短入住時間,實現了當天辦理當天使用,極大方便住戶。同時,聘請專業公司提升保障房維修響應速度,有效提升了居民住房滿意度。
在東明公寓試點推動成立保障房小區住戶委員會,同時率先制定出臺了《光明區公租房小區住戶委員會工作規程》。通過搭建溝通平臺,讓承租人參與對保障房的具體管理中,對涉及承租人重大利益的問題建立溝通參與機制,從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提高小區居民幸福感。
2019年是光明成立行政區的第一個完整年,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把住房問題放在事關城市長遠發展、事關城市未來競爭力、事關民心向背的重大戰略問題來抓。
當前光明正在全力建設
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未來將打造成為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節點
需要不斷吸引和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同時
為聚焦實體經濟發展
做大做深實體經濟“蓄水池”
光明區大力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
解決好科學城高端人才
和各類企事業單位人才的住房問題
如何做好人才安居工作
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全區住房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