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9-06-26 瀏覽:1917
—▼—
會場
2019年6月是全國第十八個“安全生產月”,活動主題是“防風險、除隱患、遏事故”。6月25日上午,2019年深圳市住房建設系統“安全生產月”系列活動暨深基坑和高大支模自動化監測觀摩活動在中山大學·深圳建設工程項目舉行。本次活動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主辦,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深圳市住宅工程管理站、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辦。來自市住房建設局、市建筑工務署、各區(新區)住房和住房建設局,深汕特別合作區住房建設和水務局,市質監站、市市政站、市檢測中心、市建筑業協會、市監理協會,各建設、施工、監理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共350人參加活動。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工程質量安全處處長郭曉寧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工程質量安全處處長郭曉寧指出,全市建設系統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終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從抓緊、抓好重大風險源管控這條生命線,繼續強化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不斷夯實標準化、智能化和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三項基礎性工作,深入推進“作風強安、科技強安、標準強安、合力強安”等方面對全市建筑施工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清醒認識建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二是盡職盡責,落實安全生產管理責任。三是突出重點,狠抓施工安全專項治理。四是提升素質,認真做好宣傳培訓教育。
深圳建筑業協會副秘書長趙正明
近年來,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在監測信息化和自動化方面發力,學習全國各地先進的監測技術與管理經驗,與廣州檢測中心、南方測繪等公司合作開發了基坑智能監測平臺V1.0,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心加大了對監測領域的資源投入,大批購買國外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組建了一支高質量的研究型技術團隊,為了使基坑智能監測平臺V1.0能更好的服務監測生產工作,對監測的方法和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改造了智能無線采集(振弦)終端、二位面陣式激光位移計,發明了新一代自動測量水位計,已申請發明專利,同時將自用的基坑智能監測平臺V1.0升級改造,與市質監站、市市政站等單位聯合研制將在全市推廣使用的“深基坑與高邊坡工程監測預警平臺”。
以“科技強安”為己任,主動作為,深基坑與高邊坡工程監測預警平臺將采用設備原始數據上傳,進行統一解算,自動觸發預警信息,可以導出日報與監督周報;與之配套的移動app,可以對接傳統的監測儀器,也兼容自動化測量儀器,通過對上傳人員進行定位與人臉識別,確認本人操作后,允許上傳數據操作,將于年底前全市推廣試運行。
2018年完成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課題《高支模自動化實時監測技術研究》,查閱了近百篇國內外文獻資料,收集了一百四十多個高支模坍塌案例,開展了高支模技術要點和風險特點的研究,通過建模分析計算,獲得了各類型支架的應力比特征和變形特征,得出了高大支模應重點監測的部位和分布規律、監測周期及監測報警指標,同時聯合北京聯睿科研發了高支模自動化實時監測設備,同時研發了監測數據管理平臺,通過對近30個試點結果分析,總結形成了國內第一部高大支模自動化監測技術標準《深圳市高大支模自動化實時監測技術導則》(試行),會上市檢測中心張道修副主任對《高大支模自動化實時監測技術導則》進行宣貫,根據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安全工作計劃安排,年底前將在全市范圍內先進行試點測試,獲得一定的效果后再全市推廣使用。
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致力于監測自動化研究、應用于實踐,聯合行業頂尖的科技力量,研發了一系列自動化監測設備,解決了傳功人工監測數據真實性差、監測頻率低、受天氣影響難有效預警的弊端,自動化研究成果運用在中山大學·深圳建設工程項目,與會者到對監測自動化的實施現場進行觀摩,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本次活動以智慧監管及自動化監測等信息化研討推廣活動為主體、加深了相關單位及人員對自動化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的認識,通過對高支模自動化監測技術導則的宣貫,闡述了應用到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難處,推進深基坑、高邊坡和高支模自動化實時監測,為全市建筑施工領域切實提高安全生產水平,預防安全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