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預制建筑網 信息提供日期:2018-04-19 瀏覽:1733
湖北省
@長江日報:武漢市掛牌土地已明確裝配式建筑600多萬平方米
18日上午舉行的2018年裝配式建筑發展與技術應用研討會上,武漢市城建委節能處負責人楊建春透露,武漢市裝配式建筑已進入全面推廣期,目前全市掛牌土地的規劃設計條件中明確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建筑總面積達600多萬平方米。
目前,湖北省科技館新館、東西湖區走馬嶺同心花苑四期還建小區、江夏區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綠地國際金融城、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武漢智慧生態城夢想小鎮人才公寓等37個項目都被確定為武漢市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示范項目。
據悉,目前武漢掛牌土地的規劃設計條件中明確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土地有23宗,規劃用地面積185.2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22.82萬平方米;13個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全部投產后可滿足1000萬平方米建筑工程需要。
目前,裝配式建筑專項資金扶持、容積率獎勵、擇優投標、提前預售等7項優惠政策已基本落實,為促進武漢裝配式建筑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武漢市政府規定,2017年至2020年,以政府投資工程、重點功能區為發展重點,按照二環線、中心城區及開發區、新城區政府所在地等范圍逐步推進裝配式建造,規劃、城建部門分別從土地出讓和施工圖設計這兩個源頭把住關口。
楊建春介紹,武漢市政府明確提出2017年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0%,約300萬平方米;2018年起,逐年遞增10%;到2020年,力爭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40%,約1200萬平方米。
浙江省
@嘉興新聞:總投資36.5億元!來自上海的兩個重量級項目在海鹽開工了!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海鹽產業層次全面提升,要素保障更加健全,平臺建設日趨完善,發展環境更加優化,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為在海鹽投資興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18日上午,海鹽接軌大上海、融入大灣區再結碩果。上海城建建設實業集團新型建筑材料嘉興有限公司奠基儀式和上海隧道城市建設綜合配套產業基地開工典禮在海鹽經濟開發區舉行,兩個項目來頭不小,總投資共計36.5億元!
這是一個怎樣的項目
上海城建建設實業集團新型建筑材料嘉興有限公司年產60萬立方米裝配式預制構件建設項目定位為裝配式建筑產業園,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西側、六平申線南側,計劃總投資24億元,占地500畝,分兩期開發實施,預計2022年整體竣工。
項目將引入多條全球領先的自動化樓板、墻板生產線,分別用于生產高強度預應力空心樓板、預應力雙“T”板、保溫結構一體化墻板、陽臺板、樓梯板,預制梁、柱等各類預制構件。
達產后可年產60萬立方米裝配式預制構件,后續還將引入產業鏈相關的建筑部品部件生產廠家、設計研究院以及總承包安裝、裝飾類企業,最終將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上下游全產業鏈的綜合性園區。
縣委書記陳玲芳對項目的奠基表示熱烈的祝賀,她指出,新型建筑材料項目落戶海鹽經濟開發區,為我縣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增添了生力軍,將引領我縣新型建筑材料產業的發展壯大,也為我縣接軌大上海、融入大灣區樹立了標桿示范,必將有力推動全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于上海城建建設實業集團
上海城建建設實業集團是上海的知名建筑企業,是涵蓋房地產開發、建筑規劃設計、建筑施工總承包、建筑產業化、5A寫字樓商業及酒店運營等五大板塊完整產業鏈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長期致力于建筑工業化和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發,擁有從開發建設、建筑設計、裝配式結構體系開發、預制產品研發設計、構件生產到裝配式項目施工全過程生產管理能力,是裝配式建筑技術全國標桿企業。
這是一個怎樣的項目
18日,上海隧道工程智造海鹽有限公司年產60萬立方米隧道、工程預制構件及8臺盾構機建設項目也正式開工。
該項目定位為上海隧道城市建設綜合配套產業基地,位于海鹽經濟開發區海港大道東側、杭州灣大道南側,處于上海、杭州、寧波、紹興、蘇州一小時經濟圈內,總投資12.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
項目主要采用鋼材、砂、石料、膠凝材料、盾構零部件、油漆等原輔材料,經鋼筋原材料加工、鋼筋骨架放入模具、混凝土拌合料、混凝土振搗、殼體組裝、盾構分解待運等技術或工藝,購置門式起重機、管片自動生產線、數控車床、數控刨床、數控龍門式加工中心、數控激光切割機、整流焊機等國產設備,具有節能、環保等特點。
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60萬立方米隧道、工程預制構件及8臺盾構機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216000萬元,利稅20288萬元。基本形成產品制造、研發中心、智能構件數據服務、專業人才孵化及綜合配套服務的產業布局,對預制構件產業鏈實現全覆蓋,以打造多元化的綜合性產業基地,也將成為展示上海隧道整體公司制造業板塊新形象的窗口。
今天的高質量投資,就是明天的高質量產出。推動經濟平穩增長,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必須有大項目、好項目支撐。
近年來,海鹽經濟開發區多渠道接軌上海,已簽約引進上海地區投資項目累計達70個,累計總投資超100億,從上海引進新增內資項目數累計達65個,其中包括今天開工的兩大項目以及總投資5000萬歐元的伍爾特大中華區供應鏈項目,總投資1000萬美元的美國財富500強美國威萊克高潔凈度不銹鋼材料等一批優質外資項目。
@紹興日報:柯橋“竣工測驗合一”改革 材料精簡69% 時間縮短80%
建筑工程竣工驗收,按照以往的流程,最多需要跑12個部門驗收18個事項,提交118項驗收材料,沒有2~3個月是辦不成的。最近紹興遠勤建筑產業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仙德卻輕松了不少,他負責的“遠勤產業化生產基地”項目即將竣工,正好第一個趕上了柯橋建筑工程“竣工測驗合一”改革,只需點點鼠標,將材料提交到系統上,理想狀態下10~15個工作日就能走完全流程。
何為建筑工程“竣工測驗合一”改革?柯橋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行政服務科副科長駱敏介紹,通過新開發的“竣工測驗合一”系統,可將18個驗收事項當成1個綜合驗收事項來處理,業主通過系統平臺按要求上報驗收資料,政府部門按照系統流程在規定期限內作出驗收意見。
驗收時間從2~3個月壓縮到10~15天,如此大幅度的時間縮減,除“數據材料網上跑”,省去業主跑腿時間外,材料精簡也是一大亮點。原本需要的118項驗收材料,直接縮減到36項,精簡率超過69%。比如:身份證復印件、營業執照等基本材料無需提交;建筑、場地、場外給排水工程等多種類型的竣工圖合并成一套圖紙;36項材料分為公共材料和個性化材料,公共材料只需提交一次,由各部門共享共用。
在業主提交材料后,后臺的核實驗收方式也做了改革。過去,測繪歸測繪,驗收歸驗收,前者只為后者提供數據參考。改革后實行以測代驗,由聯測聯核、專業評估等中介機構出具專業性報告,主管部門以此為依據,核發用地復核意見書、消防驗收意見書等竣工核實認可文件,一般情況下不再進行實體工程現場核實驗收。
“如市政驗收、園林綠化驗收等多項驗收要求在2個工作日內出具意見,建筑工程竣工規劃核實等驗收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出具意見。”駱敏表示,工程竣工的驗收流程,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審批意見會在規定時間內反饋,業主還能登錄系統查看項目驗收的進度,進行監督。
少了主管部門的現場核實驗收,完全依靠中介機構的專業性報告,確實能加快驗收速度,但驗收質量該如何保證?駱敏告訴記者,柯橋將配合“竣工測驗合一”實施注冊測繪師制度,建筑工程竣工測繪報告應當由注冊測繪師簽字并加蓋執業印章后生效(過渡期一年),誰簽字蓋章就由誰負責。此外,對中介機構也要實施信用分類差別化管理機制,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山東省
@新華網:棗莊多項目獲省級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
近日,山東省住建廳、財政廳聯合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山東省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申報,棗莊市多個項目成功入圍。其中,滕州市西崗鎮、嶧城區陰平鎮獲批綠色生態示范城鎮,臺兒莊區獲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滕州龍泉街道中心小學項目教學樓、滕州善南街道清華園小學項目教學樓獲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山東紅三葉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獲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滕州市中房緹香郡二期項目獲得二星級設計標識,棗莊市婦幼保健院新城遷建項目、滕州市國家兒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園門診樓及病房樓兩個項目獲批二星級運行標識,滕州市中房·緹香郡二期13#樓被動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項目獲批超低能耗建筑。
棗莊市將嚴格按照要求,建立有效的示范建設管理機制,明確各方職責分工,加強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和日常監管,及時調度進展情況,扎實推進示范建設。
企業
@紅網:中建科技—“加減乘除”打造裝配式建筑質量2.0時代
作為寧鄉經******裝配式建筑產業的領頭雁,中建科技湖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科技”)秉承著中建集團“品質保障,價值創造”的核心價值觀,在裝配式建筑業務發展過程中,用“加減乘除”四種做法,致力打造裝配式建筑質量2.0時代。
加入BIM,構建智能建造平臺
互聯網革命不僅是電子信息領域的一場革命,更是包括建筑業在內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中建科技的加法,加的是BIM,根本目的在于為裝配式建筑質量賦能。BIM技術是什么呢?簡單點說就是把一棟建筑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收集起來,建立三維建筑模型,通過信息技術模擬建筑各項真實情況。一棟建筑從最初的設計生產,到施工裝修,再到最后的運營管理全過程,都可以進行數字模擬。
傳統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核心就是BIM技術。BIM技術全面顛覆了傳統施工流程,應用到裝配式建筑,可以建立虛擬施工模型,相較于傳統的圖紙施工,不僅減少了設計和施工的返工,而且大大提高了建造精度和質量。
以BIM應用為切入點,中建科技自主研發了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臺,該平臺融合建筑設計、采購、生產、施工、運維的全過程,包括模塊化設計、云筑網購、智能工廠、智慧工地、幸福空間等五大模塊,通過全過程信息化手段保障和提升裝配建筑建設質量以及建筑效率。
減少人工現澆,重新定義建筑行業
一直以來,傳統建筑行業被貼上了“高強度、高能耗、高污染”等標簽,裝配式建筑從“誕生”之初就在為傳統建筑業的標簽做減法。將傳統的“千人會戰”現澆模式變成只需要幾個人操作機械設備模式;將需要幾十人一層一層蓋房子轉變為像搭積木一樣拼湊房子;將不堪信息重負的施工現場轉變為一個智慧化的工廠……
這不僅僅是建造方式的轉變,更是對建筑行業的重新定義,通過有效實現“五節一環保”,即節水、節能、節時、節材、節地,讓資源利用由粗放向集約轉變,從生產過程提高建筑產品質量。
傳統的現澆模式,由于需要現場裝模拆模,并且要預留混凝土凝固時間,工期拉得較長。而裝配式建筑變現澆環節為機械吊裝環節,通過采用設計標準化和生產工廠化,預制構件規格統一,人員大大減少,高空作業變為平面作業,工人安全系數得到提高。更為重要的是,裝配式建筑基于工廠化生產和裝配化施工的工序流程,不僅減少了建筑垃圾,而且減少建筑揚塵、建筑噪音對環境的污染。通過不斷的嘗試減法運算,裝配式建筑給了建筑行業一個全新的定義。
乘著綠色技術,駛入行業新藍海
中建科技的乘法,乘的是綠色建造技術,旨在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宜居環境。
“為了保證建筑的密閉性,我們研制出了綠色建材。樓層的外墻采用‘五合一’墻板拼接組成,不僅保溫效果好,而且還具有自潔凈的功能。”中建科技綜合樓項目技術經理胡寬懷介紹說。考慮到長沙地區的氣候特征,該綜合樓的設計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能耗,充分利用太陽能的光熱、蓄能技術,真正實現讓建筑“自然換氣”的效果。
作為中南地區首座裝配式加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中建科技“神奇樓宇”實現了“綠色+節能”的設計理念。相較傳統建筑,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每年可節約電約16萬千瓦,節約電費約16萬元,同時每年節約標準煤近6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9噸。不僅達到國家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同時也成為了國家“十三五”課題裝配式建筑高效施工示范工程。
憑借在綠色建造方面的技術優勢,中建科技在去年7月和11月連續獲評省級和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由省級產業基地向國家級產業基地的升級跨越,在競爭激烈的裝配式建筑市場,穩扎穩打,積極開拓建筑行業新藍海。
除掉傳統建材,個性化定制正徐徐走來
通過創新利用建筑材料,在實現綠色建造的同時,從源頭提高建筑產品質量。
中建科技綜合樓的外墻全部是自主最新研制出的“五合一”墻板拼接組成。這種新式墻體采用特殊的材料,將保溫層與持力層完全無縫一體化封接,保溫效果良好。由于利用煤氣渣、工礦廢渣作為原材料,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防火等級達到A1級,自防水的墻面設計,可長期保持自身清潔,避免機械和人工清洗作業,拓展了資源循環利用的新模式。
此外,中建科技還研發了輕質微孔混凝土、超性能混凝土和透光混凝土等一系列新型環保建材,相關產品在2017年筑博會上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目前,中建科技實驗室正和湖南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寧鄉站保持聯動,以中建科技集團為重要技術支撐,不斷創新混凝土生產制造工藝,為打造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添磚加瓦。
“未來的建筑,將完全可以按照用戶自身的需求,進行設計、布局、組裝,個性化定制的裝配式建筑正在向我們走來……”中建科技湖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億洲說道。